Python 内建函数列表 > Python 的内置函数 id
Python 的内置函数 id() 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函数,它返回一个对象的”身份标识”,这个标识实际上是该对象在内存中的地址(以整数形式表示)。以下是关于 id() 函数的详细说明:
- 基本用法
x = 42 print(id(x)) # 输出一个整数,代表变量x所引用的对象的内存地址 - 特性说明
- 每个对象在内存中都有唯一的id
- 这个id在对象的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
- 不同对象可能有相同的id(如果前一个对象已被销毁)
- 内存管理关联
- 小整数(-5到256)在Python中会被缓存,因此相同值的小整数通常具有相同的id
- 对于较大的整数或可变对象,即使值相同,id通常也不同
- 应用场景
- 调试时检查两个变量是否引用同一个对象
- 理解Python的可变和不可变对象的行为差异
- 探究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
- 示例对比
a = 256 b = 256 print(id(a) == id(b)) # True,因为小整数缓存 c = 257 d = 257 print(id(c) == id(d)) # False,超出缓存范围 - 注意事项
- 不要将id值用于持久化存储,因为每次程序运行时id可能不同
- id()的结果是依赖于实现的,不同Python解释器可能有不同表现
- 在CPython中,id()返回的就是对象的内存地址
- 与is运算符的关系
a is b实际上等价于id(a) == id(b),都是检查两个变量是否引用同一个对象
理解id()函数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掌握Python的对象模型和内存管理机制,对于编写高效、正确的Python代码很有帮助。